到弟弟妹妹期盼的小眼神,谢松身为长兄的责任心瞬间爆棚,他扒拉出一个包裹,拍着胸脯打包票:“当然有!来,梅姐儿,这是你的,兰姐儿,这是你的。还有拾哥儿,这是大哥特意给你买的。”

花花绿绿的帕子与头绳、精巧可爱的不倒翁与木陀螺、各色糖果与点心……掏出一堆小玩意儿的谢松立刻收获弟弟妹妹的欢呼与拥戴,他挺胸的姿势都骄傲了几分。

“你这孩子,怎的净是乱花钱。”

见他们兄弟姐妹如此和睦,谢大有老两口心情大好,老徐氏嘴上笑骂了两句:“家里还缺了他们几个吃的玩的用的不成?”

长孙翻过年来也十四岁了,再过几年就该娶妻,很是该早早打算起来,这几年就得多多攒些银子,哪里能如此大手大脚?

谢松没放在心上:“没事,我一个人吃住在医馆里,有钱也没处花销。这回赏钱多,足足有一贯,我还没用完呢。”

老徐氏几人倒吸一口凉气。

足足一贯钱?好大方的病人!

须知医馆不比酒楼,并无赏钱惯例,对寻常人家而言,单单药费与诊费已经是不小的数目。

这是哪家大户请了郑大夫上门坐诊,连跟着的学徒都有赏钱?是孙家,王家,还是衙门的老爷?也不知是什么疑难杂症?

尽管心里好奇,他们却没多问。谢松在医馆当学徒已有几年,一些规矩大家还是明白的,不好平白打探医馆病人的隐私。

——谢松及时归家,就是最大的喜事。在医馆过得好,赚了赏钱,只是锦上添花。

谢家老三谢森笑着打岔道:“今日祭灶神,松哥儿回来得正好。”

谢松在正堂里坐定,歇了一口气:“三叔说的是,正好赶上一起拜灶王爷。”

谢森前两天便带着张氏回来了,如今常年在镇上医馆做学徒的谢松也在晨光中推门而入。谢家十二口人,难得欢聚一堂。

今日既是小年也是民间传统的祭灶节——据说昱日灶王爷就要上天,禀报人间家家户户这一年做的好事坏事,故而家家户户都要提前祭拜灶王爷,拿贿赂堵了他的嘴,让灶王爷上天只说好话不说坏话。

故而有诗云:古传腊月二十四,灶君朝天欲言事。云车风马小留连,家有杯盘丰典祀。*

寒暄

章节目录